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深绿璧山”勇破中小城市转型难题

华龙网-重庆日报  2015-08-17 07:37

[摘要] 以打造“深绿城市”引领转型,以编织低碳循环产业链重塑产城融合,以激活农业财富价值缩小城乡差距,重庆市璧山区从城市病根和发展败笔出发,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和现代治理的创新道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有益探索。

以打造“深绿城市”引领转型,以编织低碳循环产业链重塑产城融合,以激活农业财富价值缩小城乡差距,重庆市璧山区从城市病根和发展败笔出发,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和现代治理的创新道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有益探索。

地处成渝经济走廊的重庆璧山区,曾与不少中小城市一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三对矛盾日益显现:快速城市化与市民宜居之间的矛盾;加速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矛盾。

三对矛盾一度长期困扰制约着璧山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深陷发展“恶循环”:低端产业“野蛮”生长,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城市与自然割裂,近看“火柴盒”、远看“一道疤”,难聚人气商气。

日前,记者在璧山蹲点调研了解到,近年来璧山地方政府决策层对此痛定思痛,聚力打造生态宜居、低碳循环的“深绿城市”:建设以绿为脉,融通山水、回归自然;发展以人为本,营造“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走出一条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的路子。现在,不仅城市面貌迅速改观、经济社会发展**也连续多年位居重庆区县前列,而且趟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和现代治理的创新道路。

“深绿城市”突围城市化“恶循环”

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63万的璧山曾是典型的西部小城,在城市化进程初期,产业“野蛮”生长,小制鞋、小摩配、小养殖处处“开花”,导致空气污浊、臭水横流,贯穿城区的璧南河水质呈劣V类,两岸腥臭难闻……与恶劣环境相伴的是落后的城市面貌,犹如“火柴盒乱搭”的城区拥挤杂乱、“灰头土脸”,商贸、社会服务等平台严重不足。脏乱无序的环境,使不少居民到外地打工,本地“小老板”不愿在璧山安家,招商引资也大受影响。

接受记者采访中,区委书记吴道藩说,“严峻的现实倒逼璧山,没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完善的功能,就无法吸聚发展要素,就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唯有重构城市生态,以环境聚产业、以宜居促宜业,才能实现发展突围。”

为此,璧山借鉴国内外中小城市发展范例,提出建设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深绿城市”,并设计出一套路径公式:环境保护+景区化城市+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深绿城市,转型之路从环保治污破题。

近五年,璧山以雷霆之势向污染“宣战”。依法治污,全区相继关闭污染工业企业512家、养殖场370个,科学治污累计投入近8亿元,全面改造璧南河。通过创新实施分段治理和“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十六字系统治理方案,昔日臭气熏天的“公害河”水质由劣V类变为三类,河水变清、两岸变绿,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并且将城市防洪能力由过去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

“环境保护是底线,让城市融入自然,才是深绿城市的内核。”吴道藩说,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绝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景,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以绿为脉,把城市作为植物、山水、人居、生产等要素共存共荣的生态系统来打造。

这就是璧山精心营造“山水拥城、人林共生”的城市绿系统。璧山区城乡建委主任张玉平向记者介绍,紧扣城区山水脉络,高密度街面绿化,因地制宜建设风格各异的各类公园20余座,同时大规模培育、引种植物,打造绿色社区、生态园区。目前,璧山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平方米,植物品种增至2400多种。

水是生态之源。璧山按照“蓄、清、通、纳”原则建设生态水城。区水务局局长王继超介绍,“蓄”即建库蓄水,在城区及周边新建水库5座;“清”即整治河道,治理污染;“通”是指顺势而为完善水网,遇河不填沟而是架桥,城区主次河道建成桥梁30余座,实现水体连通联动;“纳”即建设小则上百亩、大则近千亩的多个城市湿地公园,吐纳水源,“如今璧山城区水面比例已提高到6.3%,人均水域面积达到6.8平方米,水网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1.8公里”。

城市改造、扩建也贯穿“绿色”思维,“空间布局不做加法、摊大饼,减载、留白给城市腾出‘呼吸空间’。”区规划局副局长张兴介绍,针对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拥挤脏乱,不是大拆大建搞商业开发,而是逐步减载、疏解,小范围拆旧后,腾出空间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

近两年,老城搬迁一批老旧党政机关楼,新增一批绿地、公园,并按照商住面积每100平方米配置1个车位、每万人配4座公共厕所等标准完善公共设施。新城建设则遵循“高调绿化、低调建筑、空间留白”,道路建设路缘线后退10至40米用于绿化;党政机关、园区企业不建实体围墙,因地制宜培植乔灌草植物绿墙;保护天际线,新建建筑限高

得益于此,近年璧山相继获评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叶青在考察璧山后评价:以绿为脉建城,不仅使璧山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还弥补了传统城市化的缺失,从结构上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构建人城融合新生态

打造深绿城市,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城市化,不仅体现在建设上,更渗入璧山城市发展的“肌理”。吴道藩介绍,近几年,以“深绿城市”建设为枢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探索人城融合新生态。

市民居住与工作、商业、社会服务圈之间的不衔接甚至割裂,是造成不少城市外表光鲜但生活不便的重要“病根”。为此,璧山在城市扩张中,积极构建以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为基础的“步行生活圈”,使市民日常休闲、消费、医疗、子女**等需求,在居家范围内得到满足。

吴道藩说,发达国家一些高度宜居的中小城市可实现“15步行半径生活圈”,璧山则基本建成“20步行半径生活圈”,居民社区出发,步行20范围内会有一个休闲公园、一座高标准厕所,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小超市、提供简单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站等,还包括幼儿园、**等。

璧泉街道大岚社区居民曾维康对此深有感触:“过去购物、看病都要到城中心,如今上千亩的秀湖公园就建在社区旁边,超市、商场、医疗站走一二十就到了,日子越来越方便舒适了。”

公共社会服务不完善、不够人性化,是影响城市宜居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璧山提出集政府和市场之手合力打造高品质的“人生服务链条”。吴道藩解释,所谓人生服务链,是指围绕人的一生重要的需求,从出生到**,到就业到居住,到医疗到养老,提供链条式的高品质服务。

办优质医疗,璧山近年新改建妇幼保健院等两座三甲医院;办优质**,着力提升幼教、**和**办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办优质养老,建成拥有4000个养护、医疗床位,医养合一的老年养护示范中心,打造10平方公里翰林庄养生文化村,发展“银发产业”。

人城共生的宜居环境,使璧山城市品质和城市吸附力逐渐显现,近几年累计新增常住人口近10万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本文导航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重庆特价房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