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深绿璧山”勇破中小城市转型难题

华龙网-重庆日报  2015-08-17 07:37

[摘要] 以打造“深绿城市”引领转型,以编织低碳循环产业链重塑产城融合,以激活农业财富价值缩小城乡差距,重庆市璧山区从城市病根和发展败笔出发,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和现代治理的创新道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有益探索。

以打造“深绿城市”引领转型,以编织低碳循环产业链重塑产城融合,以激活农业财富价值缩小城乡差距,重庆市璧山区从城市病根和发展败笔出发,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和现代治理的创新道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有益探索。

地处成渝经济走廊的重庆璧山区,曾与不少中小城市一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三对矛盾日益显现:快速城市化与市民宜居之间的矛盾;加速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矛盾。

三对矛盾一度长期困扰制约着璧山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深陷发展“恶循环”:低端产业“野蛮”生长,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城市与自然割裂,近看“火柴盒”、远看“一道疤”,难聚人气商气。

日前,记者在璧山蹲点调研了解到,近年来璧山地方政府决策层对此痛定思痛,聚力打造生态宜居、低碳循环的“深绿城市”:建设以绿为脉,融通山水、回归自然;发展以人为本,营造“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走出一条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的路子。现在,不仅城市面貌迅速改观、经济社会发展**也连续多年位居重庆区县前列,而且趟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和现代治理的创新道路。

“深绿城市”突围城市化“恶循环”

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63万的璧山曾是典型的西部小城,在城市化进程初期,产业“野蛮”生长,小制鞋、小摩配、小养殖处处“开花”,导致空气污浊、臭水横流,贯穿城区的璧南河水质呈劣V类,两岸腥臭难闻……与恶劣环境相伴的是落后的城市面貌,犹如“火柴盒乱搭”的城区拥挤杂乱、“灰头土脸”,商贸、社会服务等平台严重不足。脏乱无序的环境,使不少居民到外地打工,本地“小老板”不愿在璧山安家,招商引资也大受影响。

接受记者采访中,区委书记吴道藩说,“严峻的现实倒逼璧山,没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完善的功能,就无法吸聚发展要素,就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唯有重构城市生态,以环境聚产业、以宜居促宜业,才能实现发展突围。”

为此,璧山借鉴国内外中小城市发展范例,提出建设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深绿城市”,并设计出一套路径公式:环境保护+景区化城市+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深绿城市,转型之路从环保治污破题。

近五年,璧山以雷霆之势向污染“宣战”。依法治污,全区相继关闭污染工业企业512家、养殖场370个,科学治污累计投入近8亿元,全面改造璧南河。通过创新实施分段治理和“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十六字系统治理方案,昔日臭气熏天的“公害河”水质由劣V类变为三类,河水变清、两岸变绿,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并且将城市防洪能力由过去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

“环境保护是底线,让城市融入自然,才是深绿城市的内核。”吴道藩说,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绝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景,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以绿为脉,把城市作为植物、山水、人居、生产等要素共存共荣的生态系统来打造。

这就是璧山精心营造“山水拥城、人林共生”的城市绿系统。璧山区城乡建委主任张玉平向记者介绍,紧扣城区山水脉络,高密度街面绿化,因地制宜建设风格各异的各类公园20余座,同时大规模培育、引种植物,打造绿色社区、生态园区。目前,璧山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平方米,植物品种增至2400多种。

水是生态之源。璧山按照“蓄、清、通、纳”原则建设生态水城。区水务局局长王继超介绍,“蓄”即建库蓄水,在城区及周边新建水库5座;“清”即整治河道,治理污染;“通”是指顺势而为完善水网,遇河不填沟而是架桥,城区主次河道建成桥梁30余座,实现水体连通联动;“纳”即建设小则上百亩、大则近千亩的多个城市湿地公园,吐纳水源,“如今璧山城区水面比例已提高到6.3%,人均水域面积达到6.8平方米,水网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1.8公里”。

城市改造、扩建也贯穿“绿色”思维,“空间布局不做加法、摊大饼,减载、留白给城市腾出‘呼吸空间’。”区规划局副局长张兴介绍,针对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拥挤脏乱,不是大拆大建搞商业开发,而是逐步减载、疏解,小范围拆旧后,腾出空间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

近两年,老城搬迁一批老旧党政机关楼,新增一批绿地、公园,并按照商住面积每100平方米配置1个车位、每万人配4座公共厕所等标准完善公共设施。新城建设则遵循“高调绿化、低调建筑、空间留白”,道路建设路缘线后退10至40米用于绿化;党政机关、园区企业不建实体围墙,因地制宜培植乔灌草植物绿墙;保护天际线,新建建筑限高

得益于此,近年璧山相继获评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叶青在考察璧山后评价:以绿为脉建城,不仅使璧山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还弥补了传统城市化的缺失,从结构上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构建人城融合新生态

打造深绿城市,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城市化,不仅体现在建设上,更渗入璧山城市发展的“肌理”。吴道藩介绍,近几年,以“深绿城市”建设为枢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探索人城融合新生态。

市民居住与工作、商业、社会服务圈之间的不衔接甚至割裂,是造成不少城市外表光鲜但生活不便的重要“病根”。为此,璧山在城市扩张中,积极构建以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为基础的“步行生活圈”,使市民日常休闲、消费、医疗、子女**等需求,在居家范围内得到满足。

吴道藩说,发达国家一些高度宜居的中小城市可实现“15步行半径生活圈”,璧山则基本建成“20步行半径生活圈”,居民社区出发,步行20范围内会有一个休闲公园、一座高标准厕所,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小超市、提供简单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站等,还包括幼儿园、**等。

璧泉街道大岚社区居民曾维康对此深有感触:“过去购物、看病都要到城中心,如今上千亩的秀湖公园就建在社区旁边,超市、商场、医疗站走一二十就到了,日子越来越方便舒适了。”

公共社会服务不完善、不够人性化,是影响城市宜居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璧山提出集政府和市场之手合力打造高品质的“人生服务链条”。吴道藩解释,所谓人生服务链,是指围绕人的一生重要的需求,从出生到**,到就业到居住,到医疗到养老,提供链条式的高品质服务。

办优质医疗,璧山近年新改建妇幼保健院等两座三甲医院;办优质**,着力提升幼教、**和**办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办优质养老,建成拥有4000个养护、医疗床位,医养合一的老年养护示范中心,打造10平方公里翰林庄养生文化村,发展“银发产业”。

人城共生的宜居环境,使璧山城市品质和城市吸附力逐渐显现,近几年累计新增常住人口近10万人。

 

探路工业低碳化新路径

快速工业化与生态环保如何平衡取舍,困扰着不少中西部城市。璧山就曾饱受工业污染之苦,2009年全县工业产值仅300亿元,但皮鞋企业就达1300多家,摩配、汽配零部件企业200多家,其中不少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各类小建材、小加工、养殖场更是遍布镇街,导致“有河皆污”,防不胜防。

为扭转这一局面,自2010年开始,璧山启动强力治污。区长章勇武告诉记者,首先对污染源全面清查,凡是重度污染的一律依法关闭;中、轻度污染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即刻关闭;违法抗拒的,由政府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污染损害调查,提起环保公益诉讼。年产值10个亿、纳税3000万元的红旗缸盖铸造厂废气排放不达标,终被关停、搬离;仅2013年就有5人因环境污染被追究刑责。

与此同时,璧山还把好“入口”关,制定严格的企业环保准入门槛。按照“深绿城市”建设要求制定负面清单,对投资项目不论大小,只要存在较大环境风险,就不能落地。去年,一家著名食品企业想投资上10亿元建设肉品加工基地,但璧山考虑到本地不是生猪主产地,大批量运进活猪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于是给予拒绝。

为扎牢环保“防火墙”,璧山还建立起一套精细的污染防治管控、考评制度体系。区环保局局长张川说,各镇街凡漏报新增污染源的,视作新引进污染企业;凡引进一户污染企业,扣减该镇街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扣减总额累加计算。分别就养殖业污染防治、企业违规用地防控、工业企业污染分级监管、产业污染管控等方面的部门、镇街职能职责进行明确,解决了协管盲区和责任推诿的问题,并通过量化考核全面落实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

尽管环境“蝶变”使璧山承接产业的能力日益增强,但怎样才能走出一条与城市环境协调、有速度更有质量的工业化路径?章勇武给出的答案,一是“借势”,充分融入重庆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布局;二是“取势”,全面激活“深绿城市”效应,吸聚一批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对接重庆支产业,璧山确定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并规划30平方公里、建成15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园区一举颠覆传统园区厂房连片、机器轰鸣、空气污浊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小区式厂房、鸟语花香的环境,整个园区镶嵌着90万平方米绿化,绿化覆盖率达45%。

练就好环境“内功”,引得各路“凤凰”来。全球大的笔电机壳生产商展运电子、大的笔电键盘及鼠标生产商精元相继落户。截至目前,璧山共聚集笔电配套厂商205家,超过重庆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些以台资为主的电子企业,选择璧山的首要理由就是“小而美的生态城”。

一个个令区县羡慕的大项目,在“绿城”作用下,经常“很偶然”就落户璧山。2013年5月,中联重科负责人结束一次商务考察后过境璧山参观后,当即决定重新评估一个**项目的布局,不到半年,投资20亿元的中联重科农机基地签约璧山,建成西南地区大的农机生产基地。去年9月,投资23亿元的“中国西包中心”入驻璧山,并聚集起国内集品牌、科研、生产和营销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全产业链包装产业园”。

“环境就是城市的生产力。”吴道藩说,得益于“深绿城市”的巨大吸聚力,璧山在大量关停污染企业的转型期,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不仅没有掉队、失速,反而“高歌猛进”、跨越升级。工业产值由5年前的300亿元,增加至1780亿元;GDP翻一番;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0%。

“两化”深度协同重塑产城关系

随着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璧山成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化的“主战场”之一。璧山提出,围绕“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目标积极谋划低碳、循环工业集群,从产业与产业、产业与生态、产业与城市共生的角度重塑产城关系。

在璧山工业园区,目前已经聚集企业800多家,涵盖电子、智能装备、医药食品等行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蒋道军为记者介绍,按照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产业链中共享环节,引导企业分组团布局,使企业间能源、原料、物流、水流、信息等实现减量共享、再利用、再循环。

澳洋顺昌是一家IT金属材料配送服务企业,园区引导其落户在展远、大煜等笔电配套企业旁边;一家供应商还直接将生产线建在大煜生产车间。研制汽车制动配件的三友机械公司,则与相邻企业形成“小循环”,利用其废铁锭进行再加工,大幅减少了消耗和排放。

“园区下一步发展,将全面遵从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3R’(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英文简称)原则,从产品生产、废物处理、环境整治到员工生活,都有不同企业参与,形成‘产业共生’形态。”蒋道军说。

璧山还对工业、商贸、人居实行空间总体分工下的融合布局。张兴介绍,在产业园区分组团配套公租房、**、医院、公园、商业,使其既是生产区又是生活区、休闲区,避免了不少城市工厂区“白天一派生机、夜晚一片死寂”的现象。

曾在东莞、昆山等地工作多年的台湾大煜集团营运协理李灏深有感触,大陆的工厂与城市初是“军营式”隔离,后来发展到“**式”半隔离,璧山则创造出一种“社区式”互动关系,工厂建到哪里,生态、生活保障就跟到哪里,使职工能够“居家就业”,企业也有了稳定劳动力。

“目前,璧山还在从产业发展路径上,进一步优化产城深度融合关系。”区发改委副主任杨俊介绍说,从承载力来看,璧山土地、劳动力总量不大,必须走一条低消耗、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路径,才能实现产业与环境的持续共生。未来,将围绕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端电子等领域,着力打造以研发、设计、后台服务为主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

激活现代农业“财富价值”三大秘诀

在璧山,一组经济数据让人印象深刻:2014年璧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8万元,高出重庆市平均水平3300多元;城乡收入差距为2.13:1,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记者调研中发现,在区域治理中,璧山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秘诀在于:整合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激发特色效益农业的“财富价值”;突出“一三产业”互动,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农村经济新业态;政府强化对“三农”支持力度,整合政策资源,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靠改革。但从哪里改,怎么改?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破解改革难题。“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在城乡间流动不畅,配置不合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璧山区委书记吴道藩说,璧山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围绕一条主线:以推动农民增收为目标,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土地、农民结合,使现代效益农业迸发出巨大的财富价值。

记者在璧山农村采访,满眼所及,不再是西部农村传统印象中一块块破碎的“巴掌田”,取而代之的是连成一片、整理平整的农业基地,现代化的钢架大棚、喷灌设施、防虫设备一应俱全,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延伸到田间地头,一个个散发着新鲜泥土气息的农民“财富故事”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盛夏时节,创造“一亩地利润2万元”故事的主角陈彦阳,在标准化柑橘园中组织农民搞田间管理。从2009年起,他组织208户农民流转2000多亩土地,成立了渝璧血橙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

“我们种植的血橙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达到富硒、镁的绿色健康食品标准,优质果能卖到16.8元/斤,比普通果子售价高出4倍多,一亩可年产果子5000斤,纯利润将近2万元。”在陈彦阳眼中,农业是深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璧山鼓励土地流转,依托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划分农业功能区域,在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苗木基地里,土地亩均产出能超过8000元,年产值近20亿元。

整合市场资源要素,搞集约农业生产,不仅能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也能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区农委副主任李刚说,土地流转后,农民至少能获得三份收入:一是在流转地上打工挣钱;二是有土地租金;三是每年作为股东参与分红。不少农民总收入比自己经营“一亩三分地”高出5倍以上。

“以前咱农民种地不挣钱,种水稻、玉米只能维持温饱。一些人觉得又苦又累,宁愿撂荒也不愿种地。”璧山区丁家镇农民刘新民说,加入合作社后,土地变成了“金疙瘩”。从2009年起,刘新民流转了近4亩土地,每年仅租金收入就有近5000元,加上养老保险和村集体老年人生活费补助,日子越来越好。

 

“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在璧山,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另一条路径就是,依托璧山临近主城的独特区位优势,实现‘一三产业’互动,打造城乡发展‘第六产业’。”区长章勇武说,通过农业生产与观光、生态旅游相结合,既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和附加值,也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0年以来,种植户刘明亮就在镇上流转近百亩土地,专门种植优质葡萄,并配套发展了葡萄采摘游和农家乐。“通过组织休闲观光和市民采摘,不用为葡萄找市场,顾客就能主动来消费。”刘明亮说,仅去年的采摘活动中,平均每天就吸引游客1000多人次,葡萄销售量达4万多斤,算上休闲观光餐饮,总产值超过200万元。

李刚说,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区里主要在三大领域推动“一三产业”互动:一是在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种植业领域,配套建设农家乐和农业旅游接待点,实现农业体验、观光功能,提高传统种植业附加值;二是挖掘区内农业景区生态功能,实现生态、旅游、休闲等多重功能叠加;三是在林业资源利用上,建成森林、水库旅游路网,**发展“周末经济”,提升农业休闲观光水平。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璧山还另辟蹊径,依托高速公路出入口、高铁车站、轨道交通站点等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打造“道口经济”,将地理优势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服务城乡统筹发展。

“璧山在全区范围内布局了8个道口,配套完善一批商贸物流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小城,形成统筹城乡、辐射周边的‘抱团格局’。”章勇武说,以渝遂高速璧山大路道口为例,依托交通便利、物流顺畅的高速公路道口,结合璧山蔬菜产地优势,大路道口将建设集蔬菜仓储、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冷链物流基地,可以直接为重庆主城和璧山城区服务,真正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助农增收。

贴近产业链整合三农政策资源

统筹城乡发展,离不开土地集约、规模利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激活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离不开政府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璧山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璧山区财政局副局长张显鸿说,近三年全区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年均超过26亿元,通过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区里集中力量办大事,**向农村基础设施和规模生产经营倾斜,支农补贴**向农业业主、大户倾斜。

如今的璧山农村,农民享受的各项服务和城区居民差距正日益缩小,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正悄然改变。记者驱车驰骋在渝蓉高速公路,刚进入璧山福禄镇下道口,一排排联排“别墅”直扑眼帘。这是福禄镇龙宝村龙宝旺城小区:咖啡色的外墙、镂空别致的木窗花、盖上小青瓦的坡屋顶,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让人啧啧称叹,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农民小区。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是要城乡一体化地建设好基础设施。璧山将从城乡住房、交通、水电等强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让农村人也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吴道藩说,通过财政资金的倾斜,推动政策的带动和扶持,强化公共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目前,不管是养老、医疗,还是交通、**,璧山区不断统筹城乡社会资源配置,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人享受的社会保障、经济发展成果的阳光,正同样照耀到农民身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重庆特价房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