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国企收储未售
新房的公告,旨在通过将这些新房转化为
保障性住房,缓解房企经营压力,稳定市场预期。本文将详细探讨重庆
去库存政策的进展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要积极支持用存量商品房作保障性住房,“去库存”成为近期房地产政策的重点。据中指监测,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发布了征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公告。本文将重点梳理国企收储政策的进展与影响,以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信息参考。整体来看,如果去库存政策能尽快落实,将有助于缓解房企的经营压力,并稳定市场预期。
本轮去库存的政策思路与上一轮有所不同。上一轮主要通过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来实现,而这次则侧重于国企收储未售新房、以旧换新、非住改住等方法。政策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城镇化率达到66.2%,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已基本满足,棚户区规模明显减少;同时,居民杠杆率较高,进一步加杠杆的难度增加。因此,本轮去库存主要由政府出手,通过国企收储未售新房来实现。
重庆这次也发布了相关政策,明确了房源征集范围、条件和价格等细节。多地国企已经开始收储未售新房,重庆嘉寓房屋租赁公司、重庆建渝住房租赁基金共收购了多个项目,合计4207套房源,其中3600余套已投入运营。这些房源多在轨道站点旁、工业园区、商业区、学区和医院周边,单间面积多在70平方米以下,租金也相对较低,吸引了不少租客。
重庆这次通过国企收储的方式来去库存,不仅缓解了房企的库存压力,也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有积极作用。然而,国企收储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收储价格、供需错配等问题。例如,在一些房企库存压力大、出售意愿强的城市,保障房需求可能有限,导致国企收储规模较小;而在保障房需求强烈的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市场库存水平可能不高,房企折价出售存量房的意愿也较低。此外,国企收储未售新房还需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这也是一大难题。整体来看,本轮“促需求+去库存”的政策方向已经明确,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但政策落实效果需进一步观察。如果下半年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将对去库存、稳定市场起到积极作用,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企稳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