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产政策重心在于“
去库存”,10余个城市已发布商品房用作
保障性住房的公告。本文聚焦国企收储政策的进展与影响,探讨其对楼市的积极作用。通过国企收储未售
新房、以旧换新等措施,能有效缓解房企压力,稳定市场预期。本文还分析了重庆国企收储的案例及其市场影响,为各地政策落实提供参考。

最近,房地产政策的关键词就是“去库存”。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行动,发布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公告。本文就来聊聊国企收储政策的现状和影响,希望给市场参与者一些有用的信息。整体来看,如果这些政策能够顺利落实,将有助于缓解房企的经营压力,稳定市场预期。
本轮去库存的政策思路与上一轮市场调整周期中的政策基本相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托底市场。但这次的政策措施更为多样,包括国企收储未售新房、以旧换新等。其中“国企收储未售新房”是目前最具推动力的措施。政策思路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2%,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已得到满足,居民杠杆率也在逐年提升,这都使得本轮去库存更多由政府主导。
具体来说,国企收储未售新房是由地方国企出手,直接收购已经建成但未出售的商品房,改作保障房。央行还设立了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和法制化原则,支持地方国企以合理价格收购这些房源。已有10余个城市发布了相关公告,明确了房源征集的范围、条件和价格标准。比如重庆市,就在轨道站点、工业园区、商业区、学区和医院周边等区域内收购了4207套房源,并将其改造成保障性住房。
国企收储未售新房这一措施对缓解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库存压力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地方国企的大规模收储行动,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减少市场上的存量住宅,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其次,这些未售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可以为一些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住房选择,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收储价格和市场供需错配的问题。有些房企库存压力大,但保障房需求有限,国企收储规模可能较小;而在一些需求强烈的城市,房企折价出售存量房的意愿也较低。因此,政策的落实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和灵活调整,以确保收储效果最大化。
总的来说,“去库存”方向明确,政策对企业资金压力和市场情绪的缓解作用显著。但要确保政策效果,还需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和完善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将对稳市场、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